《难经》第二十二难原文及译文解析

《难经》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,以问答形式系统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问题。其中第二十二难围绕“是动病”与“所生病”的区分,揭示了气血病变的先后顺序与病理机制,对中医临床辨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本文将从原文解析、理论内涵及临床应用三个层面,深入剖析这一经典内容。

一、第二十二难原文及白话译文

原文

二十二难曰:经言脉有是动,有所生病。一脉(辄)变为二病者,何也?

然:经言是动者,气也;所生病者,血也。邪在气,气为是动;邪在血,血为所生病。气主呴(xǔ)之,血主濡之。气留而不行者,为气先病也;血壅(yōng​)而不濡者,为血后病也。故先为是动,后所生(病)也。

译文

问:《内经》提到经脉有“是动病”和“所生病”,同一经脉为何会引发两种不同的疾病?

答:“是动病”属于气的病变,“所生病”属于血的病变。外邪侵袭气分时,引发气的异常(是动病);若邪入血分,则导致血的病变(所生病)。气的作用是温煦推动,血的功能是濡养滋润。若气机阻滞不通,则气先病;若血行壅塞失于濡养,则血后病。因此,疾病发展顺序是先有气病,后有血病。

二、理论内涵解析

1. 气血分病的病理层次

《难经》提出“气先病,血后病”的递进关系,强调气为血之帅的生理基础。当外邪侵袭或内伤失调时,气机运行受阻(如气滞、气逆),首先表现为“是动病”,如疼痛、胀满等;若未及时调治,气病累及血分,则出现血瘀、血虚等“所生病”,如癥瘕、麻木等。

2. “呴”与“濡”的功能阐释

气主呴之:“呴”即温煦,气通过推动和温养维持脏腑功能。若气病,则机体失于温煦,出现畏寒、乏力等症状。

血主濡之:“濡”指濡养,血通过营养周身维持组织活力。血病则肌肤失养,可见面色苍白、毛发枯槁等。

3. 与《内经》理论的承袭与发展

第二十二难的理论源于《灵枢·经脉》对十二经病症的分类,但《难经》进一步明确了气血分病的先后逻辑,并将脉诊与病机结合,为后世“气血辨证”奠定了基础。

三、临床意义与应用

1. 诊断中的气血辨证

气病阶段:脉象多见弦、滑或浮,症状以胀痛、情绪波动为主,治宜行气解郁(如柴胡疏肝散)。

血病阶段:脉象沉涩或细弱,症状以刺痛、肿块为主,治需活血化瘀(如血府逐瘀汤)。

2. 治未病思想的体现

通过早期干预气分病变(如调理肝气郁结),可预防血分疾病(如乳腺增生、月经不调)的发生,契合“既病防变”的中医理念。

3. 现代疾病的关联

心血管疾病:高血压初期(气滞肝郁)与后期(血瘀络阻)的病理演变,正符合“气病及血”的理论。

慢性炎症:气机不畅导致的免疫功能失调(气病),若迁延不愈,可发展为组织纤维化(血病)。

四、总结

《难经》第二十二难以简洁的问答形式,构建了气血病变的动态模型,不仅深化了中医病机理论,更为临床提供了“调气以治血,治血必理气”的诊疗思路。在现代医学注重微观病理的背景下,这一经典理论仍能通过整体观与辨证思维,为复杂疾病的防治提供独特视角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