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难
曰:一脉为十变者,何谓也?
然: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。假令心脉急甚者,肝邪干心也;心脉微急者,胆邪干小肠也。心脉大甚者,心邪自干心也;心脉微大者,小肠邪自干小肠也。心脉缓甚者,脾邪干心也;心脉微缓者,胃邪干小肠也;心脉涩甚者,肺邪干心也;心脉微涩者,大肠邪干小肠也;心脉沉甚者,肾邪干心也;心脉微沉者,膀胱邪干小肠也。五脏各有刚柔邪,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。

译文
问:一脏的脉象为何会出现十种变化?
答:这是由于五脏与五腑的邪气(刚柔之邪)相互影响所致。以心脉为例:
- 心脉急甚:肝脏邪气侵犯心脏;
- 心脉微急:胆腑邪气侵犯小肠;
- 心脉大甚:心脏邪气自犯心脏;
- 心脉微大:小肠邪气自犯小肠;
- 心脉缓甚:脾脏邪气侵犯心脏;
- 心脉微缓:胃腑邪气侵犯小肠;
- 心脉涩甚:肺脏邪气侵犯心脏;
- 心脉微涩:大肠邪气侵犯小肠;
- 心脉沉甚:肾脏邪气侵犯心脏;
- 心脉微沉:膀胱邪气侵犯小肠。
五脏各有对应的腑邪,且邪气通过“刚柔”属性(脏腑阴阳关系)相互传变,因此一脏的脉象可呈现十种变化。
解析
- 核心理论
- 五邪刚柔相逢:五脏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)属阴为“柔”,五腑(胆、小肠、胃、大肠、膀胱)属阳为“刚”。邪气通过脏腑的阴阳表里关系(如肝与胆、心与小肠等)互相传变,导致脉象复杂化。
- 脏腑传变规律:脏病(如肝邪)多表现为脉象“甚”(如急甚、沉甚),而腑病(如胆邪)则表现为“微”(如微急、微沉),体现病邪深浅之别。
- 脉象与病邪对应关系
- 急脉:主肝邪(急甚)或胆邪(微急),因肝主筋,邪气亢盛则脉急。
- 大脉:心火亢盛(大甚)或小肠热邪(微大),反映阳热之邪。
- 缓脉:脾湿困阻(缓甚)或胃气壅滞(微缓),属土性壅滞之象。
- 涩脉:肺气郁闭(涩甚)或大肠燥结(微涩),与气滞或津亏相关。
- 沉脉:肾水寒凝(沉甚)或膀胱气化不利(微沉),主阴寒或下焦病变。
- 临床意义
- 脉象复杂性:脉象变化不仅反映本脏病变,还需考虑相表里之腑及他脏传变的影响。例如,心脉沉甚可能提示肾邪上犯,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。
- 灵活辨证:按语强调“不可执滞”,需结合四诊信息,避免机械对应。如脏病亦可因热邪而现数脉,腑病亦可因寒邪而现迟脉。
- 传统与现代结合
- 《难经》的脉诊理论为后世“寸口脉法”奠定了基础,第十难通过心脉的十变示例,揭示了脉象与脏腑传变的动态关联,对现代中医辨证仍有重要指导意义。
- 现代研究认为,脉象的“十变”可能对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内脏病理反射,需通过多维度检测验证其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