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难经》第六十九难论述了经脉虚、经脉实、经脉不虚不实3种情况的针刺治疗方法。

一、《难经》第六十九难原文
【原文]六十八难曰:六十九难曰:经言虚者补之,实者泻之,不实不虚,以经取之。何谓也?
然:虚者补其母”,实者泻其子[2],当先补之,然后泻之。不实不虚,以经取之者,是正经自生病,不中他邪也,当自取其经,故言以经取之。
【注释][1]虚者补其母: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,确定五脏母子关系,生我者为母,所生者为子,用来治疗五脏虚证。如肾为肝之母,肝的虚证,不仅补肝,还须补肾。在针灸疗法中,可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,来治疗子经的虚证。如肝虚证选取肾经水穴阴谷,或本经水穴曲泉治疗。[2]实者泻其子:指五脏实证可按母子关系泻其子脏。如肝木生心火,肝是母,心是子,肝有实火,不仅要泻肝,还应兼泻心火,则肝火易清。针刺治疗时,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。
二、《难经》第六十九难译文
第六十九问:医经上说,虚证用补法治疗,实证用泻法治疗,不实不虚的病证,可以在本经取穴治疗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答:虚证可补其所属的母经(脏)或母穴,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(脏)或子穴,在治疗步骤上应当先用补法,然后用泻法。不实不虚的病证,在本经取穴治疗,是因为这是本经自生的疾病,不是受了其他各经病邪的影响或传来的邪气所致,因此应该取本经的穴位为主,所以说可以在本经取穴治疗。
三、《难经》第六十九难解析
虚者补其母,实者泻其子,是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,而进行补泻的取穴方法。在具体应用中,一般有两种方法:①根据经脉所属脏腑的五行属性来加以确定。如脾经气虚,按虚者补其母的方法,脾属土,火生土,即火为土之母,当取手少阴心经的穴位,或者取手少阴心经的荥穴少府(属火);如脾经气实,按实则泻其子的方法,肺属金,金为土之子,则当泻肺经之穴,或泻肺经之经穴经渠(属金)来加以治疗。②根据本脏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来加以确定。如脾经气虚,可取足太阴脾经的荥穴大都,因为脾属土,火为土之母,荥穴属火。如脾经气实,可取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商丘治疗,因为经穴属金,金为土之子。上述补泻取穴方法,不仅应用在针灸上,而且对于药物治疗,也有指导意义。但是在临床应用上,不论是针灸或药物治疗,都应根据具体病情,辨证分析,不可拘泥,因为上述补母泻子的方法,只是补泻方法中的一种,不是全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