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难经》第五十七难完整原文及译文解析

《难经》第五十七难论述了五种泄泻的名称及临床症状。 

一、《难经》第五十七难原文

【原文]五十七难曰:泄凡有几,皆有名不?

然:泄凡有五,其名不同。有胃泄,有脾泄,有大肠泄,有小肠泄,有大瘕泄”,名曰后重[2]。

胃泄者,饮食不化,色黄[3]。

脾泄者,腹胀满,泄注[4],食即呕吐逆。

大肠泄者,食已窘迫[5],大便色白,肠鸣切痛[6]。

小肠泄者,溲而便脓血,少腹痛。

大瘕泄者,里急后重,数至圊而不能便,茎中痛[7]。此五泄之法也。

[注释][1]大瘕泄:瘕(jiǎ),结、凝结、假物而聚结不散的意思,因为该病表现为腹痛急迫、肛门坠胀、欲泄而不得畅泄,似乎有物聚结不散,结塞而成。大瘕泄,相当于《内经》中的肠澼,即今天痢疾一类的疾病。[2]后重:这里作为病名用,指大瘕泄。后文“里急后重”中的“后重”,是指腹痛急迫、肛门重坠不适的症状。[3]色黄:当指面色萎黄。[4]泄注:注,灌的意思。指泄下如水灌注的样子。[5]窘迫:窘,急迫的意思。这里形容急迫欲解大便的样子。[6]切痛:这里形容痛如刀切的样子。[7]茎中痛:茎,疑为“腹”字之误。里急后重,多伴腹痛,而茎中痛则很少见。

二、《难经》第五十七难译文:

第五十七问:泄泻总共有几类?都有名称吗?

答:泄泻总共有五类,有不同的名称。分别是胃泄、脾泄、大肠泄、小肠泄、大瘕泄,大瘕泄又称做后重。

胃泄的症状,饮食不消化,面色萎黄。

脾泄的症状,腹部胀满,泄下如水,进食就会出现呕吐。

大肠泄的症状,进食后就出现腹中急迫,大便颜色白,肠中鸣响,痛如刀切。

小肠泄的症状,每遇小便,则大便脓血也随之解出,少腹疼痛。

大瘕泄的症状,腹中急迫,肛门重坠,屡次上厕所,而又不能通畅地解出大便,腹中疼痛。

这就是辨别五种泄泻的一般方法。

三、《难经》第五十七难解析

本难所论五泄,皆以脏腑冠名,但从其病证而言,并不局限于所命名的脏或腑。如胃主受纳,病多见呕吐;脾主运化,病则多见泄泻。所论胃泄、脾泄皆是脾胃同病,并不局限一脏一腑。以下兹对五泄逐一加以分析。

胃泄,主要是因胃之阳气虚弱,伤于寒湿,导致脾胃纳运失司所致,其所泄之大便多有不消化食物,甚至完谷不化。久则气血生化之源匮竭,不能充养肌肤,故面色萎黄,形容枯槁。胃泄与《内经》中的“飧泄”相类。除上述临床表现外,尚可见大便色淡或青黑、脉沉细弱,或兼腹痛等。

脾泄,主要是因脾虚受湿,不能消化水谷,水谷停留于胃中,所以胀满而泄泻,上逆而出,则为呕吐。脾泄与《内经》中的“濡泻”,以及后世的“湿泄”相似。临床上尚可见到泻下如水、肠鸣、身重、腹不痛、面色淡黄、脉濡细等症。

大肠泄,症状有三大特点:①进食后泄泻;②肠鸣腹痛,痛如刀切;③白色大便。此证主要是大肠气虚受寒,失于收摄,以至进食即泄,《内经》称为“食注”,由于虚寒相搏,所以肠鸣腹痛。大肠五行属金,在五色与白相应,本色外现,乃因虚损。大肠泄与《内经》中的“洞泻寒中”,以及后世的“冷泄”、“寒泄”相似。至于大便色白,一般大便溏泄者,颜色多变浅淡,可呈黄白色。但大便色白如白陶土样,西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胆汁缺少或缺如,以致粪胆素相应减少所致,常见于阻塞性黄疸,此病往往以黄疸为主症,可无泄泻,甚至大便燥结,与“大肠泄”有别。大便呈白色淘米水样,内含黏液片块,量大,见于霍乱、副霍乱病人,此二者来势凶猛,病变进展迅速,虽也有肠虚受寒证,但与大肠泄有所不同,应结合其他症状辨证治疗。

总而言之,上述胃泄、脾泄、大肠泄,都属于现在的“泄泻”范围。饮食不消化、泄下如水、大便色白、腹中切痛等是其常见症状。脾胃虚弱,外受寒湿,是其主要的病机。在治疗上,湿邪偏盛者可选用东垣升阳除湿汤、胃苓汤、藿香正气散等治疗;阳虚寒盛者可选用理中汤、厚朴温中汤、附子温中汤等治疗;脾虚显著可用参苓白术散、七味白术散、六君子汤等;久延不愈、正虚邪微者,可选用真人养脏汤、桃花汤、四神丸等治疗。

小肠泄的主证特点是:大便脓血,兼有失禁。主要是因为湿热或寒湿之邪客于小肠,后世所谓的“赤白痢”与此相类。此处大便失禁,既可因湿热之毒下迫引起,也可因痢久伤阳气,失于约束所致,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。大瘕泄,主要是湿热或寒湿之邪假物结聚于大肠,腹内痛甚,急迫欲解,解而不畅,起身肛门又重坠不适。这正是《内经》所谓的“肠澼”。小肠泄与大瘕泄,病因相似,病位不同,二者属于现在的“痢疾”范围,临床上可根据情况辨证选用白头翁汤、芍药汤、胃苓汤、黄连理中汤等治疗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