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难经》第五十五难讨论了积和聚两种病证的不同发病机制和临床鉴别方法。

一、《难经》第五十五难原文
【原文]五十五难曰:病有积、有聚,何以别之?
然:积者,阴气”也;聚者,阳气”也。故阴沉而伏,阳浮而动。气(2]之所积名曰积,气之所聚名曰聚。故积者,五藏所生;聚者,六府所成也。积者阴气也,其始发有常处,其痛不离其部,上下有所终始,左右有所穷处。聚者阳气也,其始发无根本,上下无所留止,其痛无常[3]处,谓之聚。故以是别知积聚也。
[注释][1]阴气、阳气:气为阳,阳气即指气;血为阴,阴气即指血。聚者病浅,为气分之病;积者病深,为血分之病。[2]气:气包括阴气和阳气。此处当指阴气,即精、血、津液等总称。有人疑为“血”字之误。[3]常:与“定”意思相同。
二、《难经》第五十五难译文
第五十五问:有积病,有聚病,通过什么来加以判别呢?答:积病属于阴血的病变,聚病属于阳气的病变。所以积具有阴的沉而潜伏的特点,聚具有阳的浮而游动的特点。由有形的阴血积蓄而生的病证叫做积,由无形的阳气聚合而成的病证叫做聚。所以积病多由属阴的五脏所生,聚病多由属阳的六腑所成。因为积是属于阴血的病变,所以它的原发病灶较为固定,疼痛也不超出患病的部位,它的形状上下有起止,左右也有一定的轮廓。因为聚属于阳气的病变,所以它初发没有具体的形态,或上或下,并无固定的部位,疼痛也没有固定的处所,这就是聚。所以,通过这些症状,就可以判断是积还是聚了。
三、《难经》第五十五难解析
积聚一病,虽然首见于《内经》,如《灵枢·五变》提出了积聚的概念,认为是因皮肤、肌肉瘦薄松弛,没有光泽,相应肠胃也处于一种病理状态,从而邪气侵犯,滞留不去而形成,但真正系统加以阐述的,首见于《难经》。
本难在论述中指出,虽然积为脏病,发而有形,固定不移,痛有定处,病在阴血;聚为腑病,发而无形,聚散无常,痛无定处,病在阳气,但无一例外都是由气之滞结而形成。由于气分为阴气、阳气,于是就有积、聚之分。这一论点实际上不自觉地从其文字表述中流露出来,如描述“气之所积名曰积,气之所聚名曰聚”时,均用了“气”字,后世注家不解,以为有错误,实际并非如此。
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又提出其他一些类似的病名,如癥瘕、癖(块)、痃癖、痞块等病证,虽然有细微的差别,但总的病理规律和积聚是一致的。如癥瘕,癥即真,是指腹中坚硬,按之应手,推而不移的肿块;瘕即假,是指腹中肿块虽已成形,但忽聚忽散,推之可动的一类病证。一般认为,聚或瘕证病浅,为气开始结滞,尚可逆转,所以聚散无常;积或癥证病深,为气已凝结成形,不可逆转,所以坚硬不移。聚或瘕证进一步发展,可以形成积或癥证。所以积证、聚证是气凝滞结聚不同程度的表现,聚为积之渐,积为聚之终。二者是气逐渐结滞这一连续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。
积聚虽由气结聚而成,但是在发展过程中,可继发血、津、液循行失常,于是就有本难所区分的阴气、阳气。津液循行失常,停而为痰湿;血液循行失常,郁而成瘀血。这些病理产物相互促进病情发展,以致病深难治。但是至始至终,气结这一病机是存在的。
积聚是“气之结滞”这一高度的概括,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。如明代医家戴思恭在论治积聚时,无论是酒癖、肝积、心积、脾积、肾积等,均以大七气汤为基础方,以通气为先,再根据具体情况加味治疗。可谓深得《难经》论“积聚”的要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