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难经》第三难围绕脉象的阴阳盛衰展开,重点论述了脉象的“太过”“不及”与阴阳失衡的关系,以及由此产生的“溢脉”“覆脉”两种异常脉象的临床意义。以下是原文及解析:

一、原文
三难曰:脉有太过,有不及,有阴阳相乘,有覆有溢,有关有格,何谓也?
然:关之前者,阳之动也,脉当见九分而浮。过者,法曰太过;减者,法曰不及。遂上鱼为溢,为外关内格,此阴乘之脉也。
关以后者,阴之动也,脉当见一寸而沉。过者,法曰太过;减者,法曰不及。遂入尺为复,为内关外格,此阳乘之脉也。
故曰复溢,是其真脏之脉,人不病而死也。
二、译文与注释
1.核心概念解析
- 太过与不及:寸脉(关前)应长九分而浮,超过九分为“太过”,不足九分为“不及”;尺脉(关后)应长一寸而沉,超过一寸为“太过”,不足一寸为“不及”。
- 溢脉:寸脉上冲至鱼际(超出正常范围),因阴气过盛逼迫阳气外浮,形成“外关内格”之象,即阴盛乘阳。
- 覆脉:尺脉下延至尺泽(超出正常范围),因阳气过盛逼迫阴气下沉,形成“内关外格”之象,即阳盛乘阴。
- 真脏脉:复脉与溢脉均属阴阳决绝、孤阴独阳之象,提示胃气已绝,预后凶险。
2.阴阳失衡与脉象关系
- 阴阳相乘:阴阳偏胜导致脉象异常。例如,阴盛则寸脉(阳位)上溢,阳盛则尺脉(阴位)下覆。
- 关格病机:“关”指阴阳阻隔不通,“格”指阴阳互相排斥。溢脉为“外关内格”,覆脉为“内关外格”,均属危候。
三、临床意义
- 脉象诊断价值:
第三难通过寸、关、尺的脉位分布,建立了阴阳盛衰的动态观察模型。溢脉与覆脉的出现提示阴阳严重失衡,是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。 - 真脏脉的预后:
真脏脉(无胃气之脉)的出现,标志着脏腑功能衰竭,即使患者暂无显著症状,亦可能迅速恶化。 - 对后世的影响:
该篇奠定了寸口诊法中“三部九候”的理论基础,成为后世脉学(如《脉经》)的核心内容之一。
四、总结
第三难以阴阳理论为核心,通过脉象的“太过”“不及”揭示人体阴阳盛衰的病理状态。其提出的“溢脉”“覆脉”概念,以及“真脏脉”的预后理论,至今仍是中医脉诊的重要指导原则。学习时需结合《内经》的阴阳学说,理解脉象与脏腑功能的深层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