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难经》第四十九难完整原文及译文解析

《难经》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,以问答形式阐发《黄帝内经》的疑难要旨,其中第四十九难聚焦“正经自病”与“五邪所伤”的鉴别,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。本文结合原文、白话翻译及深度解析,全面探讨其核心思想与应用价值。

一、第四十九难完整原文

曰:有正经自病,有五邪所伤,何以别之?

然: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;形寒饮冷则伤肺;恚怒气逆,上而不下则伤肝;饮食劳倦则伤脾;久坐湿地,强力入水则伤肾。是正经之自病也。

何谓五邪?然:有中风,有伤暑,有饮食劳倦,有伤寒,有中湿。此之谓五邪。

假令心病,何以知中风得之?

然:其色当赤。何以言之?肝主色,自入为青,入心为赤,入脾为黄,入肺为白,入肾为黑。肝为心邪,故知当赤色。其病身热,胁下满痛,其脉浮大而弦。

何以知伤暑得之?

然:当恶焦臭。何以言之?心主臭,自入为焦臭,入脾为香臭,入肝为臊臭,入肾为腐臭,入肺为腥臭。故知心病伤暑得之,当恶焦臭。其病身热而烦,心痛,其脉浮大而散。

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?

然:当喜苦味也。虚为不欲食,实为欲食。何以言之?脾主味。入肝为酸,入心为苦,入肺为辛,入肾为咸,自入为甘。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。其病身热而体重,嗜卧,四肢不收,其脉浮大而缓。

何以知伤寒得之?

然:当谵言妄语。何以言之?肺主声。人肝为呼,人心为言,入脾为歌,入肾为呻,自人为哭。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。其病身热,洒洒恶寒,甚则喘咳,其脉浮大而涩。

何以知中湿得之?

然:当喜汗出不可止。何以言之?肾主湿。入肝为泣,人心为汗,入脾为液,入肺为涕,自入为唾。故知肾邪入心,为汗出不可止也。其病身热而小腹痛,足胫寒而逆,其脉沉濡而大。

此五邪之法也。

二、第四十九难白话译文

第四十九问:疾病的形成,有连属于正经的五脏自身患病的,也有由于五邪所伤的,怎样来加以区别呢?

答:医经上说,过度的忧愁思虑就会伤害心脏;形体受寒、饮食寒冷就会伤害肺脏;愤怒太过,引起气机上逆而不下行,就会伤肝;饮食不节、劳累过度就会伤脾;在潮湿的地方长期居住,或者强行用力后,又进入水中,就会伤害肾脏。这些就是连属于正经的五脏自身患病。

问:什么叫做五邪?

答:有伤于风的,有伤于暑的,有伤于饮食不节或劳累过度的,有伤于寒的,有伤于湿的。这些致病因素就叫做五邪。

问:如果心脏患病,通过什么来知道是因为伤风而得病呢?答:病人的面部应当显现红色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颜色由肝脏所主,而风与肝木相通,所以可以通过五色的变化来了解五脏伤于风的情况。如果风邪侵犯肝本身,则表现为青色,侵袭心表现为赤色,侵袭脾表现为黄色,侵袭肺表现为白色,侵袭肾表现为黑色。因此,与肝相通的风邪侵袭心脏,应该知道表现为红色。同时在证候方面还可以出现全身发热、胁下胀满疼痛、脉象浮大而弦等。

问:通过什么知道是伤于暑而得病的呢?

答:病人应当厌恶焦煳的气味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气味由心所主,暑与心火相通,所以可以通过气味的变化来了解五脏伤于暑的情况。如果暑邪侵犯心本身,则厌恶焦煳气,侵袭脾则厌恶香的气味,侵袭肝则厌恶臊的气味,侵袭肾则厌恶腐败气味,侵袭肺则厌恶腥的气味。所以心脏由伤暑而得病,应该知道病人厌恶焦煳的气味。同时在证候方面还可以出现全身发热、心烦、心痛、脉象浮大而散等。

问:通过什么知道是伤于饮食不节或劳累过度而得病的呢?

答:病人应当偏好苦味。虚证表现为不想吃东西,实证表现为仍要进食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味道由脾所主,而饮食不节或劳累过度多先伤脾,然后波及它脏,所以可以通过对味的爱好方面来察知五脏受病的情况。病邪伤肝则偏好酸味,伤害心则偏好苦味,伤害肺则偏好辛辣味,伤害肾则偏好咸味,若伤害脾脏本身则偏好甜味。所以易于伤脾的病邪伤害了心脏,应该知道病人偏好苦味。同时在证候方面还可以出现全身发热、身体沉重、嗜卧、四肢疲乏无力、脉象浮大而缓等。

问:通过什么知道是伤于寒而得病的呢?

答:病人应当有胡言乱语的表现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声音是由肺所主。寒邪侵袭肝表现为呼叫声,侵袭心表现为胡言乱语,侵袭脾表现为歌唱,侵袭肾表现为呻吟,寒邪伤害肺脏自身则表现为哭泣。所以,易于伤肺的病邪侵袭了心脏,应该知道表现为胡言乱语。同时在证候方面还可以出现全身发热、战栗怕冷,甚至喘咳、脉象浮大而涩等。

问:通过什么知道是伤于湿而得病的呢?

答:病人应当有汗出不止的表现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水液由肾所主,而湿与肾相通,所以可以通过水液的变化来了解五脏伤于湿邪的情况。湿邪侵袭肝表现为易流眼泪,侵袭心表现为容易出汗,侵袭脾表现为容易流涎,侵袭肺表现为容易流鼻涕,侵袭肾脏自身则表现为容易流唾液。所以容易伤肾的病邪侵袭了心脏,应该知道表现为汗出不止。同时在证候方面还可以出现全身发热、小腹疼痛、足胫寒而逆冷、脉象沉濡而大等。

这就是诊断五邪所伤的方法。

三、第四十九难深度解析

1.“正经自病”与“五邪所伤”

本难所认为的“正经自病”包括两个方面:(1)与五脏相通的邪气引起本脏的损伤。所谓与五脏相通的邪气,即文中提到的“五邪”,风为肝邪,暑为心邪,饮食劳倦为脾邪,寒为肺邪,湿为肾邪,这种邪气侵犯称为“自入”,如形寒饮冷则伤肺、饮食劳倦则伤脾等。(2)也指其他邪气直接引起本脏的损伤。如忧愁思虑则伤心、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等。

“五邪所伤”是指病邪由其他脏传变而来所引起的病变,其中包括了与邪气相通的脏器的损伤,以及传变受邪的脏器,即有两脏同时发病。如本难所例举的心受五邪所伤所表现的症候中,既有心本身的表现,又有与邪气相通脏器的表现。试从与肾相通的湿邪入侵于心来考察,除可见到汗出不止、身热、脉大等心病特征外,还可见到小腹疼痛、足胫寒而逆冷、脉象沉濡等肾病特征。

2.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

本难提到,心病伤寒,以谵言妄语为特征表现,其原因是肺邪入心。第58难明确指出伤寒有狭义和广义两种,而本难伤寒与风、暑、湿等并列,应该是狭义伤寒。从后世对伤寒的研究来看,出现谵言妄语,其病机多是寒邪入里,从阳明化热,或散漫于气分,或结热于胃肠,扰乱心神所致。此时只需清泄阳明盛热,如白虎汤、承气汤之类,则谵言妄语自己,如用犀角、牛黄等清心之法,反致偾事。

至于肺邪入心,而致谵言妄语,则多是温病的传变规律。温病由上焦下传,分顺传和逆传两途,顺传为常,逆传为变。顺传是病邪由上焦传人中焦,病势方张,邪热炽盛,是温病的中期或极期阶段,当然这种传变并非是必然的,如诊治及时,也可使病势顿挫,而不再发展。逆传是指由于失治,或由于误治,或由于病势嚣张等原因,上焦肺卫之邪不解,陷入心包,致机窍阻闭的传变规律。此时则当用安宫牛黄丸、至宝丹、紫雪丹等以清心开窍,如有痰热胶固,可用菖蒲郁金汤①等以豁痰开窍,方为正治。

可见,《难经》虽然已比较明确地提出了“伤寒有五”的观点,但对温病、伤寒之间的不同规律认识还是粗浅的。

3.湿邪扰心喜汗出不可止

湿邪致病,易伤中焦脾胃。因此湿邪损害脾胃所致病证,每为临床医生所重视。但湿邪扰心,所致汗出不止,则常被忽视。

如《素问·病能论》中用泽泻、白术、麋衔三味治疗“酒风”②汗出如浴,就是湿邪扰心所致汗证的一个典型例子。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注释说:“酒性本热,过饮而病,故令身热。湿热伤于筋,故解堕。湿热蒸于肤腠,故汗出如浴。汗多则卫虚,故恶风。卫虚则气泄,故少气。因酒得风而病,故曰酒风。”过饮酒浆,湿热内生,内扰心营,则汗出如浴。至于用药,张介宾说:“泽泻,味甘淡,性微寒,能渗利湿热。白术,味甘苦,气温,能补中燥湿止汗。麋衔,即薇衔,一名无心草,南人呼为吴风草,味苦平,微寒,主治风湿。十分者,倍之也。五分者,减半也。”三味配合,以治湿为主,分别从淡渗利湿、补中燥湿、祛风胜湿三个方向配伍,这是治疗湿扰心营、汗出不止最古老的一个记载。

又如汉代张仲景治疗风湿所致“脉浮、身重、汗出恶风”,在防己黄芪汤中用防己、白术祛风胜湿,消除内扰心营的湿邪,配合黄芪固表则风自散,汗自止。这是湿邪在表、内扰心营、肺卫不固所致的汗证。

近代名医何时希曾治疗一例“手足狂汗”的病人,平时小便极少,但又渴而引饮,饮水甚多。用防己、黄芪、白术、泽泻、茯苓为主方,加龙骨、牡蛎、麻黄根等治疗而愈。从其主证来看,饮水很多,但小便却又异常地少,水液代谢失衡,在体内不为润泽之职,反而异化为湿邪,内扰心脏,所以有“手足狂汗”的表现。何氏巧妙地采用祛湿之法,化用古方,而获佳效。

湿邪扰心所致汗证,有可能是湿邪的直接作用,也有可能首先引起其他器官的疾病,而后波及心脏。因此在诊治上,应具体分析,如肝胆湿热,扰心汗出,则宜清肝胆、利湿热,可用龙胆泻肝汤取效;如为脾胃湿热,扰心汗出,则应清中焦湿热,用黄连温胆汤等。临床以后者最为多见。

四、总结

《难经》第四十九难以简驭繁,通过“正经自病”与“五邪所伤”的对比,构建了内外病因的鉴别框架。其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医诊断学,更在当代慢性病、亚健康调理中彰显价值。深入研读此篇,有助于临床精准辨证,提升疗效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