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难经》作为中医经典著作,以问答形式阐释了中医理论的精髓。其中第三十七难围绕“五脏之气与七窍的关联”展开,揭示了人体内外功能统一的核心思想。本文通过逐句解析原文与译文,结合临床意义,深入剖析这一理论的独特价值。

一、《难经》第三十七难原文
原文:
「五脏之气,于何发起,通于何许,可晓以不?
然:五脏者,常内阅于上七窍也。故肺气通于鼻,鼻和则知香臭矣;肝气通于目,目和则知黑白矣;脾气通于口,口和则知谷味矣;心气通于舌,舌和则知五味矣;肾气通于耳,耳和则知五音矣。
五脏不和,则七窍不通;六腑不和,则留结为痈。
邪在六腑,则阳脉不和,阳脉不和,则气留之;气留之,则阳脉盛矣。
邪在五脏,则阴脉不和,阴脉不和,则血留之;血留之,则阴脉盛矣。
阴气太盛,则阳气不得相营也,故曰格;阳气太盛,则阴气不得相营也,故曰关;阴阳俱盛,不得相营也,故曰关格。关格者,不得尽其命而死矣。」
经言:气独行于五脏,不营于六腑者,何也?
对曰:夫气之所行也,如水之流,不得息也。
故阴脉营于五脏,阳脉营于六腑,如环无端,莫知其纪,终而复始。
其不覆溢,人气内温于脏腑,外濡于腠理。」
二、翻译与解析
问:五脏之气,于何发起,通于何许?
译文:五脏的精气从何处生发?又通过哪些部位发挥作用?
解析:此问点明主题,探讨五脏精气的运行路径及其与体表官窍的关联。
答:五脏者,常内阅于上七窍也。
译文:五脏的精气通常通过内部的联系通达于头面部的七窍。
解析:强调“内藏外显”的中医整体观,脏腑功能通过七窍外现。
肺气通于鼻,鼻和则知香臭矣
译文:肺气连通鼻腔,鼻功能正常才能辨别气味。
临床关联:肺虚易致嗅觉减退,如过敏性鼻炎多从补肺论治。
肝气通于目,目和则知黑白矣
译文:肝气滋养双目,眼睛调和方能分辨颜色明暗。
临床关联:肝火上炎可致目赤肿痛,需清肝泻火。
脾气通于口,口和则知谷味矣
译文:脾气通达口腔,口舌调和才能感知食物味道。
临床关联:脾虚湿困者常见口淡无味,需健脾化湿。
心气通于舌,舌和则知五味矣
译文:心气灌注舌体,舌觉灵敏方可尝出五味。
解析:中医认为“心开窍于舌”,心火亢盛易致口舌生疮。
肾气通于耳,耳和则知五音矣
译文:肾气上达双耳,耳窍通畅才能辨识声音。
临床关联:肾精亏虚常见耳鸣耳聋,需补肾填精。
五脏不和,则七窍不通;六腑不和,则留结为痈。
译文:五脏失调则七窍功能受阻,六腑不调则气血壅滞成痈肿。
解析:点明疾病的内外关联,强调调和脏腑为治病之本。
原文:
「邪在六腑,则阳脉不和,阳脉不和则气留之;气留之则阳脉盛矣。邪在五脏,则阴脉不和,阴脉不和则血留之;血留之则阴脉盛矣。」
译文:病邪侵犯到六腑,就会导致阳脉失调;阳脉失调则气滞不行,气行失于流通,那么阳脉就会偏盛。病邪侵犯到五脏,就会导致阴脉失调;阴脉失调则血瘀不行,血流涩滞不行,那么阴脉就会偏盛。
六腑受邪:阻滞阳脉运行,导致气滞阳亢(实热证,如高热、便秘)
五脏受邪:阻滞阴脉运行,导致血瘀阴盛(虚中夹实证,如水肿、寒厥)
原文:
「阴气太盛,则阳气不得相营也,故曰格;阳气太盛,则阴气不得相营也,故曰关;阴阳俱盛,不得相营也,故曰关格。关格者,不得尽其命而死矣。」
译文:如果阴气过于旺盛,就会使阳气不能在人体内外正常营运,称为关;如果阳气过于旺盛,就会使阴气不能在人体内外正常营运,称为格。如果阴阳都偏盛,使阴阳内外之间不能相互营运,就称为关格。有关格表现的,就不能活到应享的寿命而早死。
格证:阴盛阻阳(如尿毒症水肿、代谢性酸中毒)
关证:阳盛阻阴(如高热惊厥、急性肠梗阻)
关格证:阴阳俱盛互不相通(晚期多器官衰竭)
原文:对曰:夫气之所行也,如水之流,不得息也。
故阴脉营于五脏,阳脉营于六腑,如环无端,莫知其纪,终而复始。
其不覆溢,人气内温于脏腑,外濡于腠理。」
译文:
问:医经上说,精气只能循行于五脏,而不能营运到六腑,这是什么原因呢?
答:精气的循行,就像水的流动一样,一刻也不会停止。阴脉的精气输送到五脏,阳脉的精气输送到六腑,连续不断,就像圆环没有起止点一样,总是周而复始地循行着,所以也无法计算它循环的次数,它不会像水一样倾倒出来或外溢。人的精气内可以温养五脏,外可以润养皮肤肌肉。
解析:
阴脉营五脏,阳脉营六腑:气如水流循环不息,阴脉主内滋养五脏,阳脉主外温煦六腑,形成“如环无端”的循环系统。
功能意义:解释了人体内外协调的生理机制,为针灸与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。
三、理论解析:五脏与七窍的深层联系
1. 中医整体观的体现
第三十七难通过“五脏-七窍”对应关系,构建了“内藏外窍”的整体观。例如:
肺主鼻:肺司呼吸,鼻为呼吸门户,肺气充沛则嗅觉灵敏;
肝主目:肝藏血,目受血而能视,肝血不足易致视力模糊;
肾主耳:肾精化生脑髓,耳为肾之窍,肾虚常伴随耳鸣耳聋。
2. 病理机制的阐释
文中强调“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”,揭示了疾病的内在根源。例如:
鼻塞流涕可能源于肺气壅滞;
目赤肿痛多因肝火上炎;
味觉减退常与脾虚湿困相关。
3. 治疗原则的启示
该理论指导临床“从脏腑治窍病”,如:
滋肾填精治疗耳鸣;
清肝明目缓解眼疾;
健脾化湿改善口淡无味。
四、现代医学的印证与拓展
1. 神经-内分泌网络的关联
现代研究发现,五脏功能与感官器官的神经支配、激素调节高度相关。例如:
肝与目:维生素A(储存在肝脏)缺乏可导致夜盲症;
肾与耳:内耳毛细胞功能与肾脏调节的电解质平衡密切相关。
2. 功能性疾病的诊疗应用
针对慢性鼻炎、干眼症、味觉障碍等“窍病”,中医通过调理脏腑常获显著疗效。例如:
补肺固表法治疗过敏性鼻炎;
疏肝理气法缓解视疲劳。
五、结语:经典理论的当代价值
《难经》第三十七难不仅奠定了中医“脏腑-官窍”理论的基础,更为现代功能性疾病的诊疗提供了独特视角。通过调和五脏之气以疏通七窍,体现了中医“治未病”和“整体调治”的核心思想,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