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难经》第三十五难原文及译文解析

《难经》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,其第三十五难围绕“脏腑表里关系”展开,以问答形式探讨了心、肺与大肠、小肠的远距配合原理,并系统阐述了六腑的功能属性。本文结合原文、白话译文及现代视角,深入解析这一经典篇章的核心思想。

一、第三十五难原文及白话翻译

原文:
曰: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,而心、肺独去大肠、小肠远者,何也?
然:经言心营、肺卫,通行阳气,故居在上;大肠、小肠,传阴气而下,故居在下。所以相去而远也。又诸腑皆阳也,清净之处。
今大肠、小肠、胃与膀胱,皆受不净,其意何也?
然:诸腑者,谓是非也。经言:小肠者,受盛之腑也;大肠者,传泻行道之腑也;胆者,清净之腑也;胃者,水谷之腑也;膀胱者,津液之腑也。一腑犹无两名,故知非也。小肠者,心之腑;大肠者,肺之腑;胆者,肝之腑;胃者,脾之腑;膀胱者,肾之腑。小肠谓赤肠,大肠谓白肠,胆者谓青肠,胃者谓黄肠,膀胱者谓黑肠。下焦之所治也。

白话译文:
问:五脏各自对应的腑器官位置相近,但心、肺为何远离其相配的大肠、小肠?
答:经典记载,心主营血,肺主卫气,两者运行阳气,居于人体上部;而大肠、小肠传导阴浊之气向下,居于下部。因此两者相距较远。此外,六腑在属性上属阳,应为清净之所。
问:但大肠、小肠、胃和膀胱容纳污浊之物,为何仍称为“清净之处”?
答:此处需辩证理解。小肠是接受食物的器官,大肠是传导糟粕的通道,胆贮藏清净胆汁,胃容纳水谷,膀胱贮存津液。一腑不能兼具两种功能,故需区分属性。具体而言,小肠为心之腑,大肠为肺之腑,胆为肝之腑,胃为脾之腑,膀胱为肾之腑。六腑中唯有胆属清净之腑,其余如胃主受纳水谷、小肠盛装消化物、大肠传导糟粕、膀胱贮存津液代谢物,均涉及物质传化。各腑以五行对应五色命名(如赤肠对应心),统归下焦管辖。

二、核心思想解析

1. 脏腑表里关系的多层次内涵

第三十五难明确了“五脏配五腑”的对应关系,并扩展为以下理论框架:

功能协同:如心与小肠通过“心火下移”促进消化,肺与大肠通过“肺气肃降”推动排泄。

阴阳升降:心肺属阳,主升发清阳之气;大小肠属阴,主降浊阴之物,形成“阳升阴降”的动态平衡。

经脉络属:脏腑通过经络相连,如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,构成生理病理的联动机制。

2. “六腑属性”的辩证观

原文指出六腑“皆阳也,清净之处”,但实际功能上存在差异:

胆为清净之腑:贮藏胆汁,属精微物质。

胃、肠、膀胱为“浊阴之腑”:传导水谷糟粕,虽属阳但容纳浊物,需通过“通降”维持功能。
这一矛盾揭示了中医“相对属性”的哲学思维,即六腑的“阳”是相对于五脏的“阴”而言,并非绝对属性。

3.五色命名与五行关联

脏腑按五行配属五色:

赤肠(小肠,属火,对应心)

白肠(大肠,属金,对应肺)

青肠(胆,属木,对应肝)

黄肠(胃,属土,对应脾)

黑肠(膀胱,属水,对应肾)

此分类法将解剖与五行生克理论结合,形成诊断与治疗的符号系统。

4. 心肺与大小肠远距配合的合理性

针对心肺与大小肠位置较远的疑问,原文从“气机运行”角度解释:

心肺主导的营卫之气(清阳)需上行布散全身,而大小肠负责传导糟粕(浊阴)下行排出,两者通过气机升降实现功能互补,而非依赖解剖位置的邻近。

5.三焦与下焦治理

原文强调“下焦之所治也”,指大肠、小肠、膀胱等传化功能由下焦统摄,与现代医学中盆腔脏器功能管理有相似性,体现中医整体观。

三、现代医学视角的延伸思考

神经-内分泌网络的印证:现代研究发现,肠道菌群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关联,或可对应“心与小肠相表里”的理论。

功能系统论:中医脏腑表里关系强调功能协同,而非解剖结构,与西医“消化系统”“循环系统”等划分形成互补视角。

临床指导意义:如“肺病治肠”的疗法(通过通便缓解肺热咳喘),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实践价值。

颜色象征的诊疗意义:五色对应理论在舌诊、面诊中仍被应用,如胃病见舌苔黄腻(对应黄肠)、肾虚见眼眶发黑(对应黑肠)等。

四、争议与思考

“一腑无两名”的逻辑矛盾:原文既称“胆为清净之腑”,又纳入“青肠”分类,引发后世对腑器双重属性的讨论,反映中医理论构建中的辩证思维。

下焦治理范围:现代中医扩展下焦概念至生殖、泌尿系统,较原文更广泛,体现经典的延展性。

五、结语

《难经》第三十五难通过脏腑定位、功能属性及五行配属,构建了中医独特的解剖生理模型。其“功能优先于形态”的思维模式,至今仍在指导临床实践(如“上病下治”原则),彰显了中医理论超越时代的生命力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