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十二时辰名称与别称

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约等于现代的两小时,并以地支命名,同时每个时辰还有独特的别称。以下是详细的时辰划分及其别称:

十二时辰与别称

子时(23:00-01:00)

别称:夜半、子夜

文化背景:正值深夜,万物沉寂,北斗星指向子位。

丑时(01:00-03:00)

别称:鸡鸣

文化背景:农家开始喂鸡,鸡鸣报晓,但天尚未亮。

寅时(03:00-05:00)

别称:平旦、黎明

文化背景:昼夜交替,天刚蒙蒙亮,虎始活跃(与生肖对应)。

卯时(05:00-07:00)

别称:日出、破晓

文化背景:太阳初升,官员上朝、百姓晨耕,又称“点卯”。

辰时(07:00-09:00)

别称:食时、早食

文化背景:古人早餐时间,相传龙喜此时行云布雨(对应生肖龙)。

巳时(09:00-11:00)

别称:隅中、日禺

文化背景:临近正午,蛇潜伏草丛(对应生肖蛇)。

午时(11:00-13:00)

别称:日中、正午

文化背景:日影正中,阳气最盛,马奔驰(对应生肖马)。

未时(13:00-15:00)

别称:日昳、日跌

文化背景:太阳偏西,羊吃草(对应生肖羊)。

申时(15:00-17:00)

别称:晡时、夕食

文化背景:古人下午茶时间,猴子活跃(对应生肖猴)。

酉时(17:00-19:00)

别称:日入、日落

文化背景:太阳西沉,鸡归巢(对应生肖鸡)。

戌时(19:00-21:00)

别称:黄昏、日暮

文化背景:天色渐暗,狗守夜(对应生肖狗),欧阳修“人约黄昏后”即指此时。

亥时(21:00-23:00)

别称:人定、定昏

文化背景:夜深人静,猪酣睡(对应生肖猪),《孔雀东南飞》有“寂寂人定初”。

文化小知识

更点制度:夜间分为五更,每更约两小时,与时辰对应(如戌时为一更,亥时为二更)。

文学应用:时辰别称常见于诗词,如白居易“黄昏独倚朱阑,西南新月眉弯”中的“黄昏”即指戌时。

此划分不仅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,还融合了生肖、劳作与生活智慧,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