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难经》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,以问答形式系统阐释了81个深奥的中医理论问题。其中第二十六难聚焦于经络学说,提出“经有十二,络有十五”的核心命题,成为理解中医经络网络的关键。本文从原文、译文、学术价值三个维度展开解析。

一、原文与译文对照
原文:
曰:经有十二,络有十五,余三络者,是何等络也?
然:有阳络,有阴络,有脾之大络。阳络者,阳蹻之络也;阴络者,阴蹻之络也。故络有十五焉。
译文:
问:人体有十二条正经和十五条络脉,剩余的三条络脉属于哪些经脉?
答:除十二经各有一条络脉外,另有连接阳跷脉的阳络、连接阴跷脉的阴络,以及脾脏的大络。因此,络脉总数为十五条。
二、核心概念解析
十二经与十五络的关系
十二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,而十五络则是分支网络。除十二经各分出一络外,阳蹻脉、阴蹻脉各有一络,加上脾之大络(大包穴),共同构成“十五络”体系。
注:阳蹻脉主司下肢运动与寤寐调节,阴蹻脉主司下肢运动与睡眠,脾之大络则统摄全身气血输布。
络脉的生理功能
沟通表里:十二络脉连接表里经脉,如肺经列缺穴分出的络脉通于大肠经。
调节虚实:通过观察络脉的虚实变化,可诊断脏腑病变。如阳络浮而外溢,提示阳气亢盛;阴络沉而内陷,提示阴气不足。
治疗枢纽:络穴(如列缺、偏历)是针灸治疗的重要靶点,通过调节络脉气血实现“治未病”。
三、学术价值与争议
对《黄帝内经》的补充
《内经》仅提及十二络脉,而《难经》首次提出阳蹻、阴蹻及脾之大络,完善了络脉系统理论,为后世“十五络”命名体系奠定基础。
争议与融合
部分文献(如《灵枢·经脉》)将督脉长强、任脉屏翳纳入十五络,与《难经》存在差异。现代学者认为,两者从不同角度(左右阴阳、前后阴阳)阐释络脉,可互为补充。
四、临床应用启示
络脉辨证:通过观察络脉形态(如浮沉、滑涩)判断病位与病性。如浮滑脉提示外感风热,沉涩脉提示血瘀证。
针灸选穴:重点取络穴(如脾之大络大包穴)治疗全身性疾病,或配合阳蹻、阴蹻相关穴位调节阴阳平衡。
养生保健:按摩络脉分布区域(如四肢末端)可促进气血循环,预防经络阻滞。
结语
《难经》第二十六难以简练问答揭示了经络系统的精妙构造,其“十五络”理论至今仍是中医临床与科研的重要基石。通过深入解析原文、对比历代注本,我们不仅能理解古籍智慧,更能为现代中医创新提供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