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难经》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,以问答形式系统阐释了中医基础理论的诸多核心问题。其中第二十三难聚焦于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“度数”(即长度与循行规律),为后世经络学说奠定了量化基础。本文通过原文翻译、分段解析与临床意义探讨,带您深入理解这一经典篇章。

一、原文精校(据元代滑寿《难经本义》)
原文:
二十三难曰:手足三阴三阳,脉之度数,可晓以不?
然:手三阳之脉,从手至头,长五尺,五六合三丈。手三阴之脉,从手至胸中,长三尺五寸,三六一丈八尺,五六三尺,合二丈一尺。足三阳之脉,从足至头,长八尺,六八四丈八尺。足三阴之脉,从足至胸中,长六尺五寸,六六三丈六尺,五六三尺,合三丈九尺。人两足蹻脉,从足至目,长七尺五寸,二七一丈四尺,二五一尺,合一丈五尺。督脉、任脉各长四尺五寸,二四八尺,二五一尺,合九尺。凡脉长十六丈二尺,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。
经脉十二,络脉十五,何始何穷也?
然:经脉者,行血气,通阴阳,以荣于身者也。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、阳明,阳明注足阳明、太阴,太阴注手少阴、太阳,太阳注足太阳、少阴,少阴注手心主、少阳,少阳注足少阳、厥阴,厥阴复还注手太阴。别络十五,皆因其原,如环无端,转相溉灌,朝于寸口、人迎,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。
经云:明知始终,阴阳定矣。何谓也?
然:终始者,脉之纪也。寸口、人迎,阴阳之气通于朝使,如环无端,故曰始也。终者,三阴三阳之脉绝,绝则死。死各有形,故曰终也。
二、白话译文
问: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具体长度能否明确说明?
答:手三阳经从手到头,每条长5尺,三条经共15尺(3×5)。
手三阴经从手到胸,每条长3.5尺,共10.5尺(3×3.5)。
足三阳经从足到头,每条长8尺,共24尺(3×8)。
足三阴经从足到胸,每条长6.5尺,共19.5尺(3×6.5)。
阴阳蹻脉从足到目,每条7.5尺,共15尺(2×7.5)。
督脉、任脉各4.5尺,共9尺。
总计经脉总长162尺(16丈2尺),这就是经脉长度的标准数值。
问:十二经脉、十五络脉的循行始终如何?
答: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,贯通阴阳,濡养全身。其循行始于中焦→手太阴肺经→手阳明大肠经→足阳明胃经→足太阴脾经→手少阴心经→手太阳小肠经→足太阳膀胱经→足少阴肾经→手厥阴心包经→手少阳三焦经→足少阳胆经→足厥阴肝经→最后回归手太阴肺经。
十五络脉如同支流,与经脉共同构成循环网络,最终汇聚于寸口、人迎脉,成为诊断疾病、判断预后的关键。
问:经典说”明辨始终,则阴阳可定”,是何含义?
答:”始终”是经脉循行的根本规律。寸口(阴脉)与人迎(阳脉)如同昼夜交替般循环不息,故称”始”;当三阴三阳脉气断绝,生命终结,各经衰竭有特定征象,故称”终”。
循行规律
十二经脉始于中焦,流注次序为:
手太阴肺→手阳明大肠→足阳明胃→足太阴脾→手少阴心→手太阳小肠→足太阳膀胱→足少阴肾→手厥阴心包→手少阳三焦→足少阳胆→足厥阴肝→复归手太阴肺,形成“如环无端”的循环系统。
三、核心学术思想解析
1. 经脉长度的象征意义
十六丈二尺的总长并非解剖学数据,而是基于“同身寸”的生理模型,用于计算气血运行周期。《灵枢·五十营》提出,气血日行五十周(总长八百一十丈),与呼吸频率(一息六寸)结合,为脉诊提供理论依据。
2. 循行次序的生理逻辑
始于中焦: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,手太阴肺经首起中焦,主宣发卫气,故为十二经之始。
阴阳表里相贯:阳经注于阴经,阴经复注于阳经,体现“阴阳互根”的整体观,如手阳明大肠与手太阴肺互为表里,协调呼吸与排泄功能。
3. 脉诊的临床应用
寸口与人迎:寸口(桡动脉)主候阴经,人迎(颈动脉)主候阳经,二者反映气血盛衰。如“三阴气绝则目瞑,六阳气绝则绝汗出”,提示脏腑衰竭的危象。
决死生之形:脉绝时伴随特定症状,如足少阴肾绝则“骨枯齿落”,足太阴脾绝则“唇反肉死”,为预后判断提供依据。
四、学术争议与后世发展
1. 蹻脉计算的性别差异
原文仅计两蹻脉,而《灵枢·脉度》补充“男子数阳蹻,女子数阴蹻”,说明蹻脉在性别生理中的不同作用。
2. 任督二脉的定位拓展
任脉“总任诸阴”,督脉“总督诸阳”,后世将其纳入“小周天”修炼体系,成为气功导引的核心脉络,强化了经络理论的养生价值。
五、现代医学与临床价值
1. 针灸治疗的指导意义
循经取穴:依据经脉长度与流注次序,优化针刺深度与方向。例如足阳明胃经长8尺,针刺足三里时需考虑其循行跨度。
疾病预警:通过寸口、人迎脉象变化,早期判断脏腑病变,如肝郁气滞常显于左关脉弦紧。
2. 中西医结合的探索
现代研究通过红外热成像等技术,验证了经络气血运行的客观性,为《难经》理论提供了科学佐证。
结语
《难经》第二十三难以精炼的文字揭示了经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,其“如环无端”的循环思想与“阴阳相贯”的整体观,不仅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,更为现代临床诊疗与养生实践提供了经典依据。深入研习此篇,可深化对气血运行规律的理解,促进传统医学的创新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