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难经》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,其第十九难围绕“脉象逆顺”展开,系统阐述了男女脉象的生理差异及病理变化的诊断意义。本文结合原文、译文及历代医家注解,深入解析其理论内涵与临床应用。

一、第十九难原文及白话译文
原文
曰:经言脉有逆顺,男女有恒,而反者,何谓也?
然:男子生于寅,寅为木,阳也。女子生于申,申为金,阴也。故男脉在关上,女脉在关下,是以男子尺脉恒弱,女子尺脉恒盛,是其常也。反者,男得女脉,女得男脉也。
其为病何如?
然:男得女脉为不足,病在内;左得之,病在左,右得之,病在右:随脉言之也。女得男脉为太过,病在四肢;左得之,病在左,右得之,病在右:随脉言之。此之谓也。
译文解析
生理常态
男女脉象差异:男子属阳,生于寅(木),阳气上升,故寸脉(关以上)盛而尺脉(关以下)弱;女子属阴,生于申(金),阴气下沉,故尺脉盛而寸脉弱。
五行依据:寅木象征生发之阳,申金象征收敛之阴,此与《易经》中“阳升阴降”理论相呼应。
病理反脉
男得女脉(寸弱尺盛):阳气不足,阴气内盛,主病在内脏,左脉异常则病在左,右脉异常则病在右。
女得男脉(寸盛尺弱):阳气过亢,阴不制阳,主病在四肢,同样以左右分病位。
二、理论内涵:阴阳五行与脉象关联
1. 阴阳升降的生理基础
男子“生于寅”与女子“生于申”的论述,源于古代命理学说与中医气化理论结合。寅为三阳生发之始,申为三阴收敛之基,故男女脉象的常规定位体现了阴阳气机的升降规律。
2. 脉象与脏腑的关系
寸脉主心肺(阳),尺脉主肝肾(阴)。男子尺脉弱反映阳气外达,女子尺脉盛体现阴血内守,此与《难经·二难》“尺寸分阴阳”的理论一致。
3. 反脉的病理机制
阳气不足(男得女脉):阴盛则阳微,多因寒邪内侵或阳虚不运,表现为虚寒证候,如腹痛、泄泻。
阳气过亢(女得男脉):阳越于外,常见于热证或阴虚阳亢,如四肢烦热、头痛目赤。
三、临床意义与辨证应用
1. 病位诊断的左右分属
左脉候肝、心,右脉候肺、脾,反脉的左右差异可辅助定位病变脏腑。例如,男性左尺盛可能提示肝肾阴虚,女性右寸盛或为肺热上逆。
2. 治疗原则的指导
男得女脉:宜温补阳气,如用附子、肉桂等;若兼内寒,可配伍干姜、吴茱萸。
女得男脉:需清泻实热或滋阴潜阳,如黄连、石膏,或生地、白芍。
3. 脉象的灵活性
丁锦等医家指出,脉象不可机械套用,需结合整体辨证。例如,尺脉洪大有力可能为阴虚火动,而非单纯阴盛。
四、结语:第十九难的现代启示
《难经》第十九难通过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观,构建了脉诊的性别差异化模型,至今对中医临床具有指导价值。其强调的“脉随病变”思想,提醒医者需动态把握脉象与病机的关联,避免胶柱鼓瑟。现代研究中,此类脉诊规律可为性别特异性疾病的诊疗提供传统医学视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