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难经》第五十八难完整原文及译文解析

《难经》第五十八难论述了外感疾病的种类和脉象,并讨论了汗、下两法的适应证,以及外感病邪在皮、在肌肉、在骨3个层次的不同临床表现。

一、《难经》第五十八难原文

[原文]五十八难曰:伤寒有几,其脉有变不?

然;伤寒有五,有中风,有伤寒,有湿温,有热病,有温病,其所苦各不同。

中风之脉,阳浮而滑,阴濡而弱”。湿温之脉,阳濡而弱,阴小而急。伤寒之脉,阴阳俱盛而紧涩。热病之脉,阴阳俱浮。浮之而滑,沉之而散涩,温病之脉[2]。行在诸经,不知何经之动[3]也,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。

伤寒有汗出而愈,下之而死者;有汗出而死,下之而愈者。何也?

然:阳虚阴盛4,汗出而愈,下之即死;阳盛阴虚,汗出而死,下之而愈。

寒热之病,候之如何也?

然:皮寒热者,皮不可近席,毛发焦,鼻槁不得汗。肌寒热者,皮肤痛,唇舌槁,无汗。骨寒热者,病无所安,汗注不休,齿本6槁痛。

[注释]

[1]阳浮而滑,阴濡而弱:阳、阴,在《难经》中既可分别指寸部和尺部,也可分别指浮浅位、深沉位。本难后文有“热病之脉,阴阳俱浮”的说法,故阳、阴这里当为寸部和尺部的别称。

[2]浮之而滑,沉之而散涩,温病之脉:凌耀星主编的《难经校注》认为“浮之而滑,沉之而散涩”可能为错简,理由是根据前面论述疾病脉象一阳一阴的表达方式,归之热病之脉则意思有重复,后文“行在诸经,不知何经之动也,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”三句似对以上五种疾病而言,于是通过标点的方式归之温病。该说法及标点方式于理可从。

[3]动:变动。这里指发病。

[4]阳虚阴盛:这里阳、阴分别指表与里。虚、盛:分别指感受病邪和没有感受病邪的状态,正因为其虚,所以病邪外侵,因为其盛,所以病邪不入。阳虚阴盛,即指表有邪侵,而里和无邪。后文阳盛阴虚可类推。

[5]槁:本指草木干枯,后用以形容干燥、干枯。

[6]齿本:本,根的意思。齿本,即牙根。

二、《难经》第五十八难白话译文

第五十八问:伤寒病有哪几种,它们的脉象有不同吗?

答:伤寒病有五种,即中风、伤寒、湿温、热病、温病,它们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。

中风的脉象,寸部脉浮浅而滑利,尺部脉濡软而无力。湿温的脉象,寸部脉濡软而无力,尺部脉细小而紧急。伤寒的脉象,寸部、尺部的脉象都有力而且带紧涩。热病的脉象,寸部、尺部脉都居浮浅位。轻取则脉象滑利,重按则脉象散漫而艰涩,则是温病的脉象.病邪侵入经脉并随之循行,不容易辨别究竟是哪一经发病,还应该在经脉所属部位来切取脉象加以了解。

伤寒病有通过发汗而治愈的,有用了泻下法导致死亡的;有发汗却导致死亡,有用泻下法而治愈的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

答:表有邪气侵犯,而里和无邪,所以汗出就痊愈了,如用泻下法就会导致死亡;表和无邪,而里邪内结,所以发汗往往导致死亡,用泻下法却可治愈。

有寒热症状的一类疾病,症候的表现是怎样的呢?

答:寒热在皮肤的,皮肤灼热,不能贴近席面,毛发枯焦,鼻孔干燥,无汗。寒热在肌肉的,皮肤肌肉疼痛,口唇和舌干燥,无汗。寒热在骨的,全身感到不适,汗如水注、流出不止,牙根干枯疼痛。

三、《难经》第五十八难解析

1.伤寒的含义

本难承接《内经》“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”的观点,进一步阐述了对外感热病的认识。“伤寒”作为一个病证名,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,即广义“伤寒”是外感热病的总称,包括5类热病;而狭义伤寒则是外感热病的一种,主要是指伤于寒邪的外感热病,与另4种热病并列。东汉末期医学家张仲景所著《伤寒论》所指的“伤寒”,即是外感热病的总称。

那么为什么古人要以“伤寒”来作为四时外感的总称呢?

主要是因为四时外感疾病,虽然所受之邪各有不同,但其发病之因,多由于先受寒邪而引起。而且这些外感病证,初发之时,每多先有恶寒,而后发热,只是恶寒有轻重微甚不同。

值得指出的是,中医所论“伤寒”与西医所论“伤寒”是不同的概念。西医的“伤寒”,特指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病变主要特点是全身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,尤以回肠淋巴组织的改变最为明显,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、神智淡漠、相对缓脉、脾肿大、皮肤玫瑰疹及血中白细胞减少等。西医的“伤寒”从临床特点来看,大体属于中医湿温的范围,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内蕴,一般遵循卫气营血规律发展演变。其病初起,有湿遏卫气的表现,但为时较短;继之邪传气分,此为湿温病的主要病变阶段,此阶段的主病理变化为湿热逗留中焦;少数病人可因感邪严重或调治失当,湿热之邪化热化燥,深入营血,而致热入营血之病变,着重表现为热伤肠络而下血,重则可因下血过多,而致气随血脱的危候。由上可知,中医的“伤寒”(广义),实际上包括西医多数感染性疾病以及绝大多数传染性疾病,西医的“伤寒”病也在中医广义“伤寒”的范围内,西医的“伤寒病”与中医狭义的“伤寒”基本上应是不同性质的两种疾病。因此,在临床上切勿将二者等同起来。

2.外感热病的传变层次

皮、肉、脉、筋、骨分别为五脏所主,在古医籍中常相提并论,如第5难、14难、24难等,而本难对外感热病的浅深层次的论述,只提到了在皮、在肌、在骨,而证之临床,筋、脉也可能有寒热病,有人认为这是有脱简,其实这是古人对外感热病传变的客观观察所作的朴实记录,不一定很全面。此外,该论述也是后世温病学派三焦学说的肇端,即肺主皮毛而居上焦,脾主肌肉而居中焦,肾主骨而居下焦,病变由上焦而逐渐深入下焦,对后世温病学说的提出有一定启示作用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