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难经》第五十四难讨论了脏病、腑病治疗难易的判断方法,即按相生的关系传变,则病浅易治;按相克的关系传变,则病深难治。

一、《难经》第五十四难原文
五十四难曰:藏病难治,府病易治,何谓也?然:藏病所以难治者,传其所胜也;府病易治者,传其子也。与七传、间藏同法也。
二、《难经》第五十四难译文
第五十四问:脏的病变比较难治,腑的病变容易治疗,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答:脏的病变之所以难治,是因为传变到它所克制的一脏;腑的病变容易治疗的原因,是因为传变到它相生的一腑,即子腑。传变的规律与前面所讲的“七传”、“间藏”是一致的。
三、《难经》第五十四难解析
1.疾病按生克规律传变治疗的难易
本难只提到脏病传其所克难治,腑病传其所生易治。那么,脏病会不会传其所生,而腑病又会不会传其所克?答案是肯定的。其实,本难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,病传相克则难治,病传相生则易治。因此,本难言外之意也就有:脏病若按相生的关系传变,则易治;腑病若按相克的关系传变,则难治。当然,这种规律仅仅是决定治疗难易程度的一个方面,在临床上疾病治疗的难易是受多方面影响的,所以应综合加以考虑。
2.生克辨证防治观
以五行生克规律为指导的辨证防治观,在《难经》得到了广泛运用。在生理上,除五脏六腑具有五行属性外,人身的经脉及俞穴都具有五行属性,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。如第66难说:“阴井木,阳井金;阴荥火,阳荥水;阴俞土,阳俞木;阴经金,阳经火;阴合水,阳合土。阴阳皆不同。”指出十二经的井、荥、俞、经、合诸穴各具五行属性,而六阴经与六阳经互不相同。在病理上,常以五行生克规律为指导,阐明疾病的发生和传变规律。疾病的发生,有本脏本经受邪而生,也有它脏它经传变而得。第53难说:“假令心病传肺,肺传肝,肝传脾,脾传肾,肾传心。”这是按五行相克关系“传其所胜”。又说:“假令心病传脾,脾传肺,肺传肾,肾传肝,肝传心,是母子相传”,这是按相生关系传变的,53难详细阐述了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,而本难则论述了五脏疾病的传变后治疗难易的规律。此外还有母病及子、子病犯母,如第10难所说的“肝邪干心”、“脾邪干心”。也有传其所胜、传其所不胜,如“肾邪干心”、“肺邪干心”等。
在诊断上,第 24难说:“足少阴气绝,……戊日笃,己日死”。“足太阴气绝,……甲日笃,乙日死”。“足厥阴气绝,……庚日笃,辛日死”。“手太阴气绝,……丙日笃,丁日死”。“手少阴气绝,……壬日笃,癸日死”。这是根据五行相胜之理,论述经脉气绝的病情加重,甚至死亡,多在其所不胜之时日。
在治疗上,根据五行生克之理,制订补泻法则,提出种种防病、治病原则。尤其突出的是在运用五行生克规律,指导针刺的防病治病原则,更是《难经》首创。如第69 难提出“实则泻其子,虚则补其母”。凡由它脏它经传变而病者,取母经或子经的腧穴。如手少阴心属火,病实则泻其子经足太阴脾;病虚则补其母经足厥阴肝。凡“正经自病,不中他邪者”,则取本经的母穴或子穴。如第79难说:“迎而夺之者,泻其子也;随而济之者,补其母也。”
此外,第77 难说:“所谓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则知肝当传之与脾,故先实其脾气,无令得受肝之邪,故曰治未病焉。”这是根据五行相克关系,推测疾病的传变,对可能受病之脏,使用补法,以防止疾病的发展。这一预防医学思想和肝病实脾的例子,说明在治病时必须重视和掌握防止疾病传变的规律。
由此可见,五行生克规律在《难经》中已经得到深入而广泛的应用,无论是对疾病的认识,还是诊断、预防或治疗,都带上了五行生克规律的烙印。